——《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意大赛》圆满收官
在环环相扣的有趣赛程中,完成对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激发;在科学与艺术的融合中,提升少年儿童的家国情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创意无极限——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意大赛》用一个个“接地气 有温度”的创意任务,帮助、引导孩子们学会观察、思考,用自己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学以致用,也串起了当代家长、老师的教育共鸣,更引发了全社会的思考和关注。
巧妙设置赛程 助力少年成长
1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原创季播节目《创意无极限——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意大赛》(后称《创意大赛》)圆满落下帷幕,这是一档聚焦8至14岁少年儿童创意培养和创造力提升的节目,旨在“立德树人,在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中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体现人文关怀”。
大赛历时一年,地毯式发掘全国创意少年,通过“发现、展示、激发、成就创意少年”四个阶段,巧妙设置地面选拔、演播室晋级、户外挑战等环节,让孩子们在与创意导师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一个个可感可知的实际作品,逐渐学会留心观察生活,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手机APP解决垃圾分类难题、利用超声波传感器阻止游客随意投喂动物、创意解决“没有红绿灯路口的交通安全隐患”,一个个科技感与艺术魅力兼备的创意作品映射出一个个新时代创意少年的形象,让人欣喜。
四川泸州市梓橦路小学的女孩陶昱如曾在上届大赛中止步8强,今年重回赛场的她已然变了模样,彼时抹泪告别的“瓷娃娃”经历两次淬炼,如今颇有大将之风,以蓬勃之态带领团队一路跑入三甲,感人励志。“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如何助力少年儿童更好成长,如何找到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方式,《创意大赛》做了一次优秀示范。
全媒体聚焦创新教育
在泛娱乐节目鱼贯而出的综艺大环境下,《创意大赛》直击新时代教育热点,为稀缺的儿童教育综艺打造原创范本,推动全社会对培养儿童创新思维的关注和反思。
大赛以央视频及少儿频道新媒体为突破口,大小屏互动,“《创意灵感瞬间改变人类历史》网络人气投票”“创意配音迎冬奥”等系列全媒体产品,打造了中国第一个“行走的创造力课堂”,掀开了创造力教育在儿童电视媒体领域的新篇章,拓宽了儿童创造力教育场景。大赛有效利用移动端碎片化内容的长尾效应差异化传播、全域整合,推动了社会深化认识培养儿童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在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意义,彰显了国家媒体的责任担当与情怀。
大赛的“艺术+科学”双导师配置和决赛评委的“豪华”阵容,在无形中帮助孩子们根植“榜样的力量”。在户外挑战赛阶段,孩子与导师团队用一个月时间朝夕相处,共同发现身边问题、创意解决难题;在决赛现场,海洋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大可等诸多行业翘楚点评作品、指导选手——他们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与创新思维水乳交融,让孩子们收获满满,一生难忘。
大屏幕上去滤镜化的真实表达、扣人心弦的紧张赛程和少年直面挫折的圆梦之旅……《创意大赛》打破应试教育中“标准答案”思维壁垒,鼓励孩子们有效调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瞄准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与教育部“强基计划”遥相呼应。
根植传统文化 点亮家国情怀
为了更好地帮助少年儿童找到创造的灵感和动力,大赛还充分运用孩子成长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故乡情怀等元素,营造了充满正能量的创意氛围。第六期湖州站节目中,“湖州印象”创意主题家宴这个看似有难度的任务,在创意少年手中熠熠生辉,他们以《游子吟》为主题,巧用诗句创作菜肴,温暖人心,家风家教的中华传统美德由此在孩子心中悄然发芽;在第八期沈阳站节目中,在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铸造地——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共和国恢弘壮伟的工业发展历史让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以铁艺和绿植为原料,匠心打造“永不凋零”主题艺术展品,被博物馆永久收藏……孩子们用十分有限的时间和最普通的材料,凭借他们独有的浪漫天真与大胆创想,让科技与艺术完美交融,这份经历和体验将成为孩子们前进一生的创新动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老先生特地为大赛和孩子们送上了“创意少年,加油!”的寄语。
大赛决赛任务紧扣“海洋”这个全球热点话题,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能源利用、海岛生活条件改善,这些看起来宏大而又遥远的概念被孩子们亲历48小时的海岛生活后,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思维被反复打磨,孩子们利用自身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舞台上创意呈现,获得了行业翘楚的赞赏——神奇的“海洋之翼”搭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在汹涌的海面上利用海浪发电,还能捞起海洋垃圾;“海岛绿色家园”聚焦海岛居民生活难题, 利用阵列式太阳能风能集成系统、智能蔬菜温室控制系统、海水提升冲厕系统等“高科技”大大提升岛民幸福感;“渔民三宝”则创新发明海鱼生态养殖缸帮助渔民科学养殖海鱼,改良救生衣让落水者定位更清晰,用多功能渔网一次解决低效捕捞、过度捕捞两个难题。让人期待的是,本届大赛冠军团队的创意作品和祝福语将有机会在今年搭载卫星升空,对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鼓励和荣耀!
少年有梦想,创意无极限。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守正、创新、自信、进取”的爱国主义精神之基,也看到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崭新形象。愿大赛初心不改,继续加油,在助力中国未来创新人才培养上奋力前行
巧妙设置赛程 助力少年成长
1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少儿频道原创季播节目《创意无极限——第二届全国中小学生创意大赛》(后称《创意大赛》)圆满落下帷幕,这是一档聚焦8至14岁少年儿童创意培养和创造力提升的节目,旨在“立德树人,在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中激发孩子的创造力,体现人文关怀”。
大赛历时一年,地毯式发掘全国创意少年,通过“发现、展示、激发、成就创意少年”四个阶段,巧妙设置地面选拔、演播室晋级、户外挑战等环节,让孩子们在与创意导师思维碰撞的过程中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变成一个个可感可知的实际作品,逐渐学会留心观察生活,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手机APP解决垃圾分类难题、利用超声波传感器阻止游客随意投喂动物、创意解决“没有红绿灯路口的交通安全隐患”,一个个科技感与艺术魅力兼备的创意作品映射出一个个新时代创意少年的形象,让人欣喜。
四川泸州市梓橦路小学的女孩陶昱如曾在上届大赛中止步8强,今年重回赛场的她已然变了模样,彼时抹泪告别的“瓷娃娃”经历两次淬炼,如今颇有大将之风,以蓬勃之态带领团队一路跑入三甲,感人励志。“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如何助力少年儿童更好成长,如何找到适应时代变化的教育方式,《创意大赛》做了一次优秀示范。
全媒体聚焦创新教育
在泛娱乐节目鱼贯而出的综艺大环境下,《创意大赛》直击新时代教育热点,为稀缺的儿童教育综艺打造原创范本,推动全社会对培养儿童创新思维的关注和反思。
大赛以央视频及少儿频道新媒体为突破口,大小屏互动,“《创意灵感瞬间改变人类历史》网络人气投票”“创意配音迎冬奥”等系列全媒体产品,打造了中国第一个“行走的创造力课堂”,掀开了创造力教育在儿童电视媒体领域的新篇章,拓宽了儿童创造力教育场景。大赛有效利用移动端碎片化内容的长尾效应差异化传播、全域整合,推动了社会深化认识培养儿童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在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意义,彰显了国家媒体的责任担当与情怀。
大赛的“艺术+科学”双导师配置和决赛评委的“豪华”阵容,在无形中帮助孩子们根植“榜样的力量”。在户外挑战赛阶段,孩子与导师团队用一个月时间朝夕相处,共同发现身边问题、创意解决难题;在决赛现场,海洋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陈大可等诸多行业翘楚点评作品、指导选手——他们的专业素养、人格魅力与创新思维水乳交融,让孩子们收获满满,一生难忘。
大屏幕上去滤镜化的真实表达、扣人心弦的紧张赛程和少年直面挫折的圆梦之旅……《创意大赛》打破应试教育中“标准答案”思维壁垒,鼓励孩子们有效调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瞄准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与教育部“强基计划”遥相呼应。
根植传统文化 点亮家国情怀
为了更好地帮助少年儿童找到创造的灵感和动力,大赛还充分运用孩子成长的自然环境、地域文化和故乡情怀等元素,营造了充满正能量的创意氛围。第六期湖州站节目中,“湖州印象”创意主题家宴这个看似有难度的任务,在创意少年手中熠熠生辉,他们以《游子吟》为主题,巧用诗句创作菜肴,温暖人心,家风家教的中华传统美德由此在孩子心中悄然发芽;在第八期沈阳站节目中,在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铸造地——沈阳中国工业博物馆,共和国恢弘壮伟的工业发展历史让孩子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他们以铁艺和绿植为原料,匠心打造“永不凋零”主题艺术展品,被博物馆永久收藏……孩子们用十分有限的时间和最普通的材料,凭借他们独有的浪漫天真与大胆创想,让科技与艺术完美交融,这份经历和体验将成为孩子们前进一生的创新动力。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孙家栋老先生特地为大赛和孩子们送上了“创意少年,加油!”的寄语。
大赛决赛任务紧扣“海洋”这个全球热点话题,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能源利用、海岛生活条件改善,这些看起来宏大而又遥远的概念被孩子们亲历48小时的海岛生活后,以独特的视角和创新思维被反复打磨,孩子们利用自身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舞台上创意呈现,获得了行业翘楚的赞赏——神奇的“海洋之翼”搭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能在汹涌的海面上利用海浪发电,还能捞起海洋垃圾;“海岛绿色家园”聚焦海岛居民生活难题, 利用阵列式太阳能风能集成系统、智能蔬菜温室控制系统、海水提升冲厕系统等“高科技”大大提升岛民幸福感;“渔民三宝”则创新发明海鱼生态养殖缸帮助渔民科学养殖海鱼,改良救生衣让落水者定位更清晰,用多功能渔网一次解决低效捕捞、过度捕捞两个难题。让人期待的是,本届大赛冠军团队的创意作品和祝福语将有机会在今年搭载卫星升空,对孩子们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鼓励和荣耀!
少年有梦想,创意无极限。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守正、创新、自信、进取”的爱国主义精神之基,也看到了新时代少年儿童的崭新形象。愿大赛初心不改,继续加油,在助力中国未来创新人才培养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