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先机 机遇与挑战并存
作为汽车技术未来发展的风口,无人驾驶汽车也成为众多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目前具有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的企业既有像百度、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互联网巨头,也有北汽、上汽、宝马、奥迪、一汽、广汽、吉利、东风此类传统汽车制造企业;既有滴滴这种互联网出行公司,也有文远知行与小马智行等科创公司。为了抢占新一轮技术变革的先机,各企业均积极参与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汽车道路测验。
今年3月,长安汽车总裁朱华荣、长安汽车智能化研究院智能驾驶所所长梁锋华驾驶具备L3级自动驾驶功能的长安UNI-T,在重庆参与了一场23公里的开放道路实验。长安汽车也成为中国首个在开放道路进行L3级自动驾驶体验的乘用车企业。4月,百度Apollo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于长沙正式上线,在开放道路智能驾驶示范区内,长沙用户通过百度地图和百度APP预约,迎来了自动驾驶出行体验。 同样的,5月份,东风汽车与中远海运联合开发的无人驾驶集装箱卡车通过了实际生产运行试验,与此同时,东风汽车集团的自动驾驶物流车队、自动驾驶环卫车等几十辆智能网联汽车也在示范区内进行测试运营。表明无人驾驶技术在国内已经开始在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的应用。
但是,无人驾驶技术离真正走进日常生活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其中既包括技术瓶颈,也有法律法规的限制。
首先,安全问题是限制无人驾驶汽车广泛应用的最大障碍。近日,特斯拉model 3就在台湾发生了一起由于自动辅助驾驶系统故障导致的车祸,作为自动驾驶领域的巨头,特斯拉近年来频出事故,不得不让人对自动驾驶目前的安全性产生担忧和质疑。难以识别相对静止物体,这其中涉及到视觉算法、雷达、摄像头等技术性难题,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其次,国家目前出台的相关政策基本上都是纲领性文件,仅仅涉及到无人驾驶的战略规划,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目标,尚未触碰《道路安全法》等法律层面的实质性修订和撰写。无人驾驶汽车的上路运行目前只能限制在封闭道路区域和智能网联路测专用道中,而且当前国内的政策法规还没有开放L3级自动驾驶车型上路行驶。无人驾驶法律法规的完善和修订,相关的伦理规范的界定,也充满了严峻的挑战。
再次,无人驾驶汽车还面临着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产业链长,盈利难等困境。在行业协同方面,无人驾驶涉及到人工智能、地图定位、芯片制造、车辆制造等领域的共同开发。此外,国内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