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水经验为解决水利瓶颈问题提供参照
坐落在杭州钱塘江南岸的中国水利博物馆,采用塔馆合一设计,宛如一座漂在水上的水晶宝塔。潘迪亚和国际灌排委员会执行董事哈里什·库马尔·瓦玛都曾到访参观。在他们看来,建设如此专业、高规格的水利博物馆,表明中国重视弘扬水利精神、传承水利文化、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它使人们能深入体会到水利与文明延续、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
在数千年的治水实践中,中国古人建造了众多水利工程和设施,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现在,中国统筹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与产业脱贫,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符合中国农业灌排实际和当前世界灌排发展趋势。”瓦玛说。
“十三五”时期,中国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为有效防御水旱灾害、成功实现粮食和农业丰收发挥了重要作用。潘迪亚认为,中国脱贫攻坚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中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高科技灌排手段的推广等也功不可没。
在河南省商水县,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运用了物联网控制、智能灌溉等技术,农民只需查看数据,就能排查干旱地块,远程操作灌溉;在江西抚州市东乡区虎圩乡,高标准农田建设将过去跑肥、跑水的低产田变成了保肥、保水的高产稳产田;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建成高效节水人工草场6.8万亩,采用喷洒式高效节水灌溉,每亩用水量只需漫灌用水量的1/10……
“中国在灌排作业中运用了无人机、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先进技术,通过高科技优化农业灌排,为解决全球减贫过程中的水利瓶颈问题提供有益参照。”潘迪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