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日籍导演竹内亮拍摄的纪录片《好久不见,武汉》很火,一上线便收获不少好评。谈及拍摄缘由,6月28日竹内亮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说,想通过这部纪录片,向全世界展现疫情之后武汉人真实的生活现状。
竹内亮导演说,武汉“有烟火气息很浓的、特别接地气的文化”。是的,疫情并没有摧毁这座城市的市井底色。但也正如竹内亮所言,哪怕武汉恢复如初,经历疫情之后,它依然“会遭遇偏见”。
尤其在一些外国人眼中,武汉可能还是危险之源,对这座城市的所有事物,他们还会保持不必要的戒心。在资讯冗余的当下,别说跨越国界,就是在不同城市之间,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隔膜,可能都依然存在。
疫后武汉的真实状况,只有深度浸入这座城市,去触摸武汉人的市井生活,才能感知得更清楚,真实的武汉需要被记录。
在纪录片中,竹内亮导演记录了十个武汉人的故事:有从华南海鲜市场进货的日料店老板,有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也有家人因疫情离世的人……疫情的到来,彻底打乱了他们原本的生活节奏,不过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在用力生活这件事上,他们始终是乐观豁达而又坚韧不拔的。
比如,那位外公因疫情离世的女生,依然直面镜头,讲述悲欢离合;开奶茶店的小姑娘,含泪送别合伙的朋友后,选择独自留守武汉,迎接逆境的挑战。
武汉人要强的性格总是如此,就好像在他们的方言中,所有的第四声都会被读成第二声,激昂而又有力。遇到不服气和不甘心的时候,武汉人习惯说一句“不服周”——镜头之下,武汉人“不服周”的韧性呼之欲出。
“不服周”正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所以我们看到,疫后武汉很快全面重启,人们照例每天“过早”,吃上了宵夜,深夜的街边大排档逐渐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问及对武汉的最大印象时,竹内亮导演用“热情”两个字形容。从开车到住宿,他的拍摄过程得到了很多武汉人的帮助。
江城市民的热情,一方面源于热心肠的城市性格,另一方面恰恰也是因为,他们迫切地渴望被看见、被记录。
在疫情彻底结束前,对武汉甚至湖北的偏见,可能很难彻底烟消云散。不过,随着纪录片在国外的传播,很多日本网友表示想去武汉看看。
可见,竹内亮的镜头,让更多的人卸下了戒心,刻板印象在逐渐改变,他们不再对这座城市充满恐惧。
偏见和病毒一样,都是无形而又致命的。一部纪录片,可能改变不了所有人的看法,但后疫情时代,武汉城市认知的重建,恰恰需要更多的记录与呈现——无论是来自“蜘蛛猴面包”等武汉本地人的,还是来自竹内亮这些外国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