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了至少两万个段落,目前最擅长古风音乐
上海音乐学院创办于1927年,是中国第一所高等音乐学府,而音乐工程系是一个“年轻”的系,成立于2003年。小冰的导师之一、音工系系主任于阳介绍,音工系的办学宗旨是“专业学习结合学科交叉、应用技术结合创新实验”,其中两个专业方向是“音乐设计与制作”“音乐科技与艺术”。小冰在这里学习,真是填对了志愿。
小冰在这里是如何学习的呢?
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副院长、小冰团队总负责人李笛介绍,分三步:首先,基于小冰已有的音乐创作模型,微软把端口给到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让他们去听小冰创作的海量音乐作品,并给出系统性的点评;其次,老师也教会人类程序员基本的乐理知识,包括编曲技巧等,用于优化小冰的创作模型;最后,小冰不断学习,不断交作业,老师不断给反馈。
无论“模型”“作业”还是“反馈”,都是一个不断迭代的过程,如此循环往复,当小冰达到和人类同学相似的水平,且趋于稳定,她就毕业了。听上去似乎和“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三步”一样简单,但相比当年学写诗只迭代了1万多次,小冰这次学音乐可难多了,达到了十万级的量级。
“音乐创作和写诗、绘画有一个最大的不同,人类音乐创作的特征,是从某一个段落入手,再延伸到其他部分。而对人工智能来说,这是两个不同的技术,所以要分开训练。”李笛举例,比如抖音神曲,火的往往是一个很短的片段,是一首歌的核心部分——这是要单独训练的;然后,再用另一种技术教会小冰从这个片段入手,创作出作品的其他部分,需要起承转合,还需要音乐的故事性。
上海音乐学院音工系教师陈世哲也是小冰的导师,每次小冰交来作业,由他组织音工系的师生一起批改,对音乐细节作出反馈,比如和声的走向、音乐的结构,等等。在他们的指导下,从今年1月到6月,经过近半年密集的师生互动,小冰的作曲水平逐渐达到和人类相似的稳定水准。
李笛透露,小冰目前已经形成了流行、古风、民谣等几个大的音乐风格,其中最擅长的是古风音乐,创作水准最高。陈世哲则对自己的“得意门生”抱有很大期望:“小冰的潜力无限,在具备创作流行音乐的素质之后,将来通过算法和数据的优化,她完全可能在古典音乐、民族音乐等领域有更广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