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主题
年代回忆,柔软感动
陈可辛导演出生于中国香港,12岁随家人搬到泰国曼谷定居,18岁前往美国读书,毕业后回到香港从事电影工作。这种无根的漂泊状态一直影响着他的电影创作,正是这种“他者”身份,让他的电影能够在各种地域空间自由创作,并且能够准确切中时代脉搏和国人情感。
这次《夺冠》,他选择中国女排这个能够引起内地观众全民回忆的题材,将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变迁、人们的精神面貌等精准呈现给观众,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为了最高程度还原上世纪80年代老女排一幕,在拍摄老女排戏份时,剧组搭建了一个实景的漳州训练基地,把满载着当年女排运动员的血、泪和汗的地板一块块从福建漳州搬到北京。当新的女排队员们看到斑驳的地板和布满球印的墙壁时,都在感动落泪的同时,更深切体会到何为女排精神。
片中有几处生动细节,1981年,中国女排去日本参加第三届世界杯,女排姑娘出发前去理发店,都烫成了波浪卷,特别符合当时改革开放浪潮下的流行时尚,并且大街上到处都是穿着喇叭裤的年轻人,仿佛让观众回到上世纪80年代的感觉。青年郎平出发前在机场点了杯咖啡,苦得咂舌,时光辗转30多年,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夕,同样是在机场,郎平出发前又点了杯咖啡,却早已学会接受或者享受苦味。
角色塑造
神还原“铁榔头”站姿手势
运动员出身的郎平,身上有很多伤,做过近20次手术。片中有个细节,退役后她在美国生活,因为有次把车停在残疾人车位而被别人误会。巩俐在饰演郎平之前做了大量功课准备,因为身体曾多处受伤,郎平走路跟平常人不太一样,并且在赛场上,郎平如何竖大拇指、如何扶眼镜、如何拿笔等这些手势小细节的呈现,巩俐都要抓得很准很传神,她认为,这是一个演员最基本的功课。
去年,郎平在宁波北仑体育馆训练女排的时候,巩俐也去了,当时正值国家队集训,巩俐有十天时间去观看郎平的日常训练。因为郎平的腰和腿不好,一般训练的时候,她要在球场边稍微坐一下,看着女排姑娘打球。但是那十天郎平几乎没坐着,巩俐问了女排姑娘才知道,郎平是为了巩俐才一直站着,因为电影中郎平不可能坐着,好让巩俐在表演的时候有更多直观感觉入戏。
在巩俐眼中,“铁榔头”郎平也有很柔软的一面,平时不训练的时候很漂亮,穿的衣服跟场上不一样,而在训练的时候又有非常硬的一面,眼神特别锐利。巩俐将郎平这种柔软与坚硬都放到了角色之中,电影中当听到老友说自己“为中国女排带来暂时的希望”时,郎平眼神坚毅、以笃定的口吻告诉他:我郎平从来不装,都是玩真格的。而在“中巴大战”前夜,郎平独自站在里约的奥运场馆,脑海中浮现着年轻时训练、比赛的场景,泪眼蒙眬,泪水里有对往昔的感怀,有对队友们的思念,更有着多年来无人知晓的内心艰辛与身体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