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喜剧中,“小人物”笑中有泪
与后来赵本山、潘长江等人的小品相比,陈佩斯曾经在央视春晚上表演的经典小品本质是戏剧。每一个小品都本着开端、过程、高潮和尾声这样的结构框架,遵循着传统戏剧的矛盾律,笑料都是在戏剧冲突的展开中,通过表现符合规定情景、特定情节的典型人物来完成喜剧人物的塑造。
吃面吃撑的小青年、冬天演夏天冻僵的小演员、非法卖羊肉串的小贩、戏耍王爷的“二傻”,陈佩斯能够赢得笑声,故事情节设计与他精湛的演技二者缺一不可。在他和观众之间,是存在着戏剧理论中的那堵墙的。而墙的存在,使观众与舞台之间形成距离,让观众欣赏时理性与感性交织。
陈佩斯的喜剧是传统的文人创作方式。如果只看小品尚不能完全理解陈佩斯的喜剧,那么回顾他参与的《夕照街》《父与子》《二子开店》《傻冒经理》《京都球侠》等电影,特别是其代表作“二子系列”,就会发现陈佩斯的喜剧主要呈现的是变化的时代与社会底层小人物命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陈佩斯饰演的角色,尤其是《父与子》《傻冒经理》等,往往会让观众在大笑过后流下眼泪,对这些人物的境遇产生思考,甚至是悲悯。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必然带来人们对生活理解的转变,自然也会冲击人们的道德观、伦理观,很多人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显得狼狈不堪。
应当说,陈佩斯的表演是复原现实、贴近生活的,但是他服从服务于编导的文人视角。对于陈佩斯这代艺术家来说,让观众笑是基础,而让观众思考是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