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梦新表:下沉的创作初心
这一年,旧梦新表。
大批年轻导演面孔不断涌现的同时,三位重量级导演的新作引人瞩目。他们是“60后”管虎的《八佰》,“第五代导演”张艺谋的《一秒钟》以及“北漂港导”陈可辛的《夺冠》。从创作角度观察,这三部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初心。简单地说,导演们各自圆了自己多年来心心念念的梦。
战争片似乎是许多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男性导演心中的结,当然,这也像一场庄严的成人礼。似乎总有一股力量在推动导演和自己“拧巴”,管虎的《八佰》筹划了整整10年,本子先后打磨40余稿,这是他和华谊兄弟合作后,最早想启动的项目,但是,当时条件无法满足,项目被搁置,于是,管虎先拍了《老炮儿》。拍一部“留得下来的战争电影”,是出身电影家庭的管虎长久以来的愿望。《八佰》创下了疫情期间单片的全球票房纪录,并非偶然。比如,战争类型片的场面调度和实景制作技术一流;人物塑造更为多维度、具有差异性。
《夺冠》让我们触摸到陈可辛心底那片柔软的湿地,那就是“80年代”。陈可辛用中国女排的故事,撩拨了很多中国人最为感触的怀旧情绪。《夺冠》的叙事颇具野心,导演用三场比赛串联起中国女排几代人的故事,观照了从1979年到2016年30多年的中国人心灵变迁。实际上,“追中国女排,看中国开放,寻八○年代”是全片的主旨。陈可辛坦言,他拍中国女排,一个很主要的诉求是,想重现那个美好的、充满希望的20世纪80年代。《夺冠》具备了体育类型片的固有元素:人们心中的英雄及励志故事,体育伦理和责任、欲望的冲突,性别偏见对运动的影响,体育对家国精神的塑造。但最有意味的还是对人物的塑造,全片最打动人的是巩俐演绎的郎平,这是导演的高明之处,陈可辛总能在时代的脉搏中,精准把握到“人”的变化。
同样,让人体会到年代感的还有《一秒钟》,这是一个发生在特殊年代里西北小镇一个放电影的故事,围绕一部拷贝的抢救和修复,三个人物之间激烈冲突。全片不厌其烦地再现了电影胶片的修复过程和看电影的盛况。张艺谋说,怀念那个年代的情感,那种光影世界带给人的梦幻般情感。这是对所有从事这个行业的电影人的深厚寄托,也是给自己做的一个回忆和纪念。与其说,这是献给胶片电影的一封情书,不如看作是导演致敬自己几十年电影旅程的一芳醇酒。张艺谋小制作的作品里,总能看到一脉相承。从《我的父亲母亲》《山楂树之恋》《归来》到《一秒钟》,每隔一段时间,张艺谋都会频频回首:黄土地、大红袄和那些岁月,这是他终生的羁绊。
在这个崇尚流量和颜值的年代,回归创作初心,实属不易之事,高速增长中的中国电影,稀缺的是创作诚意。好电影如同种庄稼,终究是从土里长出来的,必须有种子和浇灌。种子即初心,浇灌是环境。好种子在创作者心中自然滋长,不同于技巧和灵感等后天训练,要鼓励更多的导演应心而非应景,拍出他们自己心中想拍的东西,真诚是一切价值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