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带着青春的光环,飞扬、洒脱、未来无限;
三十岁,绑定沉稳的气场,淡定、从容、轮廓清晰。
这是人们谈及年龄时熟悉的想象与模板,但除了这些固定搭配,二十岁与三十岁的人生又是何种光亮,还有哪些色彩?处在二三十岁当口的女性,又如何与自我相处,怎样拥抱世界?
电视剧《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以年龄入题,用七位身份、性格各异的女性的故事,将年龄焦虑切开一个个侧面,把观众带入她们的际遇。“二十”笑中带泪:在青春这个洋溢的杯盅里,轻易就能盛满的不止芬芳与香甜,也有烦恼忧愁的苦酒;“三十”绵里藏针:在举臂欢呼的时刻,脚下未必是峰顶,眼前可能也不是变小的众山,一座座土堆、丘陵、绝壁仍绵延不断。
一阵哄堂大笑之后,大学教室的最后两排,《二十不惑》里的四位毕业班女生和《三十而已》里的三位职场女性目光相接,看清了彼此的模样。妹妹们聊着少女心事,憧憬未来人生;姐姐们感慨青春美好,吐槽琐碎日常。
一边是向着三十岁迈进的步履不停,一边是回想二十岁光景的眷恋不舍,《二十不惑》和《三十而已》的这番联动,将对两个代际女性的观照联结在了一起。衔接相通的不只是年龄,更是成长的轨迹、生活的接力与命运的行道,青春与成熟、未知与稳定,这两组看似相对的概念实则是一体两面,最终总殊途同归。我们习惯给过往加上柔光滤镜,把渴望绘成五彩斑斓,但往昔或未来都不过是当下的不同时态,而当下,则总是不曾美颜,充满噪点。
于是,我们看到,二十岁与三十岁的她们同样承压、同样忧虑,单枪匹马与命运对饮之时,她们同样在游刃有余和左支右绌间不断切换。
二十不惑
青春剧终于走出空中楼阁
“我们都是这个新世界的实习生,满怀期待地想要给人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温柔地说一句,初次见面,请多关照。可这陌生的世界却告诫我们,初次见面,你在这里,微不足道。”《二十不惑》借这段独白道出剧集的旨归:即将步入成人社会之时,这群“too young too old”的毕业生登上前行的小船在激流中横冲直撞,带着稚嫩的勇气和天真的信念同世界碰撞出火花,有光芒也有阵痛,有甜美也有苦涩,这就是每个人必将经历或曾经体会的青春。
貌美高冷,希望毕业就结婚的梁爽;家境平平,为留在大城市不断奔波找实习的“社畜”姜小果;热爱游戏与漫画,被强势老妈规划人生的“二次元”宅女罗艳;“大码女孩”,梦想成为明星经纪人的追星少女段家宝。剧集提炼的四种人设,一定程度上代表着当代女大学生群像。
室友不和、欠钱不还、遭遇渣男、毕业去向、职场潜规则、网络暴力等一系列事件从点到面,构成这些大四女生在从校园到职场的快速裂变时期,可能经历的生活状态。
“爱钱有没有错?”“底线在哪里?”“颜值即正义?”“真相,越求越模糊?”每集的小标题都是一个“二十岁”抛出的困惑,却体现着超越具体年龄阶段、对具有共性的现实话题的探讨和思考。
这样的提炼、全景式呈现和精准把握现实痛点,让剧集离失真狗血更远,离真实日常更近。借着修改Wi-Fi密码暗戳戳表达对室友的不满,唯粉、团粉、墙头粉等“术语”挂在嘴边,说好要复习考试又忍不住拿起手机打游戏,好心借钱反遭唾骂,遭遇“咸猪手”妈妈却让你别穿裙子穿裤子,教长辈用手机压不住自己的急脾气……这些场景的可爱、逗趣、狡黠、无奈、失落、烦躁都充满烟火气,几分随性、几分灵动的诠释里,“编”与“演”的成分被降低,真实感得以高浓度提纯,让我们忍不住欣喜她们的欣喜,忧愁她们的忧愁。
为爱不顾一切,生活纸醉金迷,宿舍豪华高级……这些是过往许多青春剧的“标配”,对跌宕起伏和奇观想象的盲目追求让“青春”的味道变得飘忽,失去了原有的重量和深度。《二十不惑》则在让空中楼阁落地的过程中恰到好处地挖掘出那些“真实的迷茫”,近乎白描的手法摆脱了青春剧常用的怀旧叙事、爱情想象,如同导演黎志所言,以“更接近生活真实面貌”的视觉和戏剧风格呈现故事。当观者开始感慨“自己和剧中人的悲欢可以相通”,剧集的不悬浮也就得以实现。真实才有共鸣,贴近才能共振,普遍才会共情,剧集里的青春年华走到你我身边,召唤我们去掉美化和幻想,与那些欢笑有趣一样真实的困惑彷徨浮出水面,来得更加动人,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