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现实主义题材,探寻真实生活与个体情感的有力表达
纵观六部作品,剧情与立意都展现出现实主义题材特有的感染力和生命力,在对纷繁变幻的真实环境的思辨与解剖中,寻找个体情感体验的回味与共情:《我听到了》讲述少男少女在关于生命的奇幻冒险中温暖彼此,重拾面对生活的勇气;《电台的最后一夜》聚焦35岁平凡女性的成长和生存状况,直指女性在工作、梦想、爱情和婚姻等各方面所面临的局限与偏见,寻找可能的突破口;《南墙计划》以一个年轻人“京韵布鲁斯”的音乐创想为切入点,谈论传统与传承、失去与拥有、父与子、新与旧之间的对抗与和解;《无法访问》选取密室逃脱的悬疑题材,展开对网络暴力的犀利批判;《你在哪里》将母女亲情中隐秘的拉扯羁绊置于剧情核心,讲述母女从互不理解到互相接纳跨越数十年的故事;《两个人的城》借由两个微小个体在疫情中的经历,捕捉人性最温暖的闪光瞬间……
孵化导师胡晓庆深受《电台的最后一夜》打动,“市场上很少有探讨35岁以上女性生活、情感、思想的作品,她们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压力,如何用乐观、诙谐、积极的方式去探寻生活的意义,是非常有意义的话题”。
孵化评审上海音乐学院教授陶辛表示,相比去年基于情怀、使命的首次尝试,孵化计划已经离音乐戏剧产品科学的、成体系的生产方式更近一步。“音乐剧是一种年轻的艺术形式,青年人写戏给同龄人看,创作者和观众一起成长。今年入围的创作者依然那么年轻,但他们的专业起点平均比上一届高很多,戏剧的创意也有很大提升。”
技法和范式逐渐成熟,搭建行业工业化的基石
与最初投稿相比,将在剧本朗读会中呈现的作品几乎都经历了“拆散后重组”。《我听到了》创作团队有将近一半的情节桥段随人物调整进行了删改:“马达导师与我们分享了非常多的音乐剧实战经验,比如音乐和戏剧如何结合、唱词如何处理,我们冥思苦想许久的问题,一经点拨就豁然开朗了。”
“新的创作者需要经历技法学习和范式成熟的阶段,才能摆脱类型化的影响,这是音乐剧发展的普遍规律。我们需要大量能够胜任类型化创作的人才,熟悉唱段设计和剧本搭配,才能期待天才的诞生。”孵化导师导演樊冲表示,孵化平台提供的系统化学习正是行业工业化的基石,创作者们经此才能走上更高的艺术台阶。
在第一阶段为期约90天的孵化过程中,创作者与导师将精力集中于人物和立意的定位上,摸索最适合作品的表达技法,融会贯通风格和节奏,也使最初的创作热情能更理性地落地。除了台词脚本与音乐歌词等细节的修订,主创们更加审慎地对剧情条线和风格类型进行了取舍,使核心主旨与角色设定的重量与深度不断精进,作品逐渐显现出更加凝练和明确的个性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