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时尚快讯 > 正文

蒙上面具戴上手套 然后满场追跑

作者:Cherry    2020-08-07 09:56     来源: 未知     
文章摘要
浸没 《不眠之夜》以莎翁经典悲剧《麦克白》为底本,其英文标题Sleep No More源自《麦克白》中的台词,渲染谋杀了邓肯国王的麦克白每日被噩梦侵扰再也不能安享睡眠的心理状态。以

  浸没

  《不眠之夜》以莎翁经典悲剧《麦克白》为底本,其英文标题“Sleep No More”源自《麦克白》中的台词,渲染谋杀了邓肯国王的麦克白每日被噩梦侵扰再也不能安享睡眠的心理状态。以此为依据,《不眠之夜》的上下几层楼的密闭空间就是麦克白的梦魇世界。碎片化的场景反复上演着阴谋暴力血腥的行动片段,人物在其中疲于奔命永不停歇,这就是《不眠之夜》的叙事逻辑基础。

  酩酊大醉剧团(Punchdrunk Theatre)于2009年转战美国,终于在2011年在纽约切尔西一座废弃多年的历史建筑内,打磨出了《不眠之夜》的纽约驻场版。除了原本的《麦克白》情节线索外,为丰富支线情节及人物任务,又给演出附着上了希区柯克的《蝴蝶梦》《眩晕》等影片的片段。这种寻找城市中空置的历史性建筑改造重张的模式延续到了上海。坐落在上海静安区北京西路1013号的建筑,虽然地处市中心,但多年闲置,被改造为上海版《不眠之夜》专用剧场“麦金浓酒店”。2017年首演以来持续吸引着江浙沪观众的参与热情。除原本的《麦克白》《蝴蝶梦》等线索外,剧组特意加入了《白蛇传》情节线,意在与本土观众更好地对话互动。

  创立于2000年的英国酩酊大醉剧团,其创始人费利克斯·巴雷特老早就不满于演员表演、观众观看的传统演出“呆看”模式。在经过了多年探索后,他在英国艺术基金的支持下,与编舞兼导演马克辛·杜瓦勒等主创一起创作出了《不眠之夜》最初的探索版本,那是在2003年。这一版本取得了评论界的好评,彼时剧组自己也不能很好地表述自己的作品,直到艺术基金给他们冠以“浸没式(Immersive Theatre)”的称谓。至此,这一此后十几年席卷国际的剧场潮流才算有了定名。巴雷特们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一鼓作气又创作了《浮士德》(伦敦,2006年)、《红死魔的面具》(伦敦,2007年)和《溺水者》(伦敦,2013年)等作品。其间,他们逐渐减弱台词的功能,代之以舞蹈、肢体和装置艺术,令演出更具感染力,而不至于使演员和观众都囿于情节信息;他们大胆地尝试非线性叙事、重复叙事等后现代叙事策略;他们还给观众戴上了面具。

  将近十年来,国际剧坛风起云涌的浸没式戏剧实验中,面具是《不眠之夜》及酩酊大醉剧团的标志之一。有人说这是两次世界大战中的防毒面具,也有人说这是意大利即兴喜剧中面具的变体,还有人指出造型出自中世纪黑死病时期鸟医生的面具,但目前官方未给出答案。

  无论如何,统一的面具为服装各异的观众增加了仪式感,不仅拍出来的剧照美观有腔调,而且正是凭它在零距离的浸没式剧场空间内拉开了观演的距离:不戴面具的是演员,戴面具的是观众。

分享到:
Copyright 2014-2020 BASHALADY.COM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赣ICP备12004972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