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技术上继续完善评分系统,在功能上探索更明确的分工定位
在现阶段,大众素养日益提升,但审美品位和欣赏水平尚有参差。每位观众都是独立的个体,对同一部影视作品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但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表达的能力并非人皆有之。部分观众若被不良倾向诱导,就可能对作品造成“捧杀”或“棒杀”等伤害。再加上报复性评分、网络水军、粉丝养号等情况,使作品很难获得公正的评价。不仅会扰乱行业秩序,打击创作者的积极性,也可能对大众的审美倾向造成误导。这就需要评分网站肩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积极改进完善评价体系,进一步探索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的有效途径。
诚然,很多网站已在评分系统方面进行了相应改善,在功能侧重上也探索出了一定的分工。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和不同的使用需求,有些网站注重艺术化与文化意义上的观影体验表达,有些则通过票务消费后的反馈评价直观传达观众的感受,有些侧重于专业影评人的判断标准,有些则以普通大众为打分主体参考。但这些还远远不够。接下来,还需将点映评分、大众评分、专业评分等区分开来,并对电影、电视剧等不同门类区别界定,制定更科学的评分模式。
无论商业逻辑为何,正确地运用大数据,引领影视创作风向和观众审美取向,都应是评分网站运营的正道。所以,网站运营者应进一步围绕如何使用技术手段把恶意打分者和商业水军驱逐出去,将创作者、专家学者等更加专业的人士引入平台,与评分人进行积极的交流沟通等问题拓展思维,加强落实。
正确运用大数据,引导影视创作风向和观众审美取向
对影视从业者而言,过度看重评分网站的评论,试图操控评分造假来获取商业利益的心态同样需要警惕。很多实例证明,评分网站上的分数与作品的艺术质量并不一定成正比,和票房、收视率之间亦没有绝对的关联性。即便如此,评分平台中对于作品的讨论和分享,仍对创作者而言是宝贵的“回响”。所以,创作者应辩证地看待评分网站的内容。一方面,积极吸纳、虚心学习网友们富有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另一方面,不要过于在意评分。一时的分数高低,只能说明某部分人短期的喜好,并不能作为评判艺术质量高下的主要标准。真正的精品力作需要广大人民大众去评判,有待漫长的时间去沉淀。切忌因看到某些作品有饭圈帮忙获得了高分,就将拥有粉丝的数量及其刷分能力当成选角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