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一场不定时的旅行。我们当然理解这类话的字面及象征含义:我们不想停滞在原地,我们需要改变自身所处的环境哪怕它只是为期一周的短暂时光。但是在进入旅行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遗忘掉一点,即旅途——无论是地理旅行还是人生旅途——最终的目的地或许并不是最重要的部分。
就像日常经验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有些时候准备旅途的过程与期待,要远比抵达终点所感受到的兴奋多得多,同样,再完美的目的地,也无法挽救糟糕旅伴在路途中为我们带来的不悦体验。所以,有些时候,人们会宁愿选择一个虚构甚至形而上的事物作为自己的旅伴,例如书籍,例如哲思,例如挥之不去的冒险精神与一个并不需要实证的远方。
这就是游记能为我们提供的内容。滔滔不绝的景点介绍和导游手册并没有太大价值(出了车站,任何地方都能买到这样一份实用指南),游记的意义在于,它如何呈现身为陌生人的体验以及与陌生环境的遭遇过程。尤其在今年各国遭遇疫情封锁的条件下,无法随意出行的我们需要阅读游记的缘由,并非是要用它们替代双眼,去观看其他城市与丛林,而是要用它替代我们的双脚,让我们重新回想起与人接触的过程、对陌生事物的接纳甚至冲突的过程,从而唤醒“在路上”这一生命状态的意义——不断拓展有限的生命体验和对远方的界限。在这方面,游记作家保罗·索鲁可以说是当下最具代表意义的作家,他拒绝飞机或高速铁路的出行方式而更偏爱慢吞吞的老式火车,喜欢在旅途中与乘客交谈或者安静地阅读。过程大于结论,是他以及更多游记作家在探索过程中留给我们的精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