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的“画师”
长江是自然之河,也是人文的大江,更是一道贯穿于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历朝历代许多诗人和辞赋大家或生活在长江一带,或走近过长江,古老的江流都给过他们丰厚的馈赠,他们也为这条大江留下了璀璨的诗文。
青少年时代生活在绵州昌隆县的李白,本来就是一个长江之子,开元十三年的那次“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使他更加紧密地贴近了长江。
那年,25岁的李白沿着长江顺流东下,和所有远行的旅人不同的是,他除了肩上斜挂的沉重包袱之外,手里还提有一把长剑。李白长年跟随出家人学道练剑,习得一身好剑术,再说他如此孤身远走,持剑而行还能以剑护身。
他好像特别留意两岸的山川,船行得平稳时,他多半是站立船头举目四顾,即便是坐进船篷,也时而手扶篷沿向外探头观望。此时,同行者更清楚地看见这个年轻人的身姿神态:中等身材,一袭紫色长袍,双眸照人,动作干练敏捷。
因为朝夕相处,同舟东下的羁旅行伴都知道这个年轻人是位诗人,但他们和船舷下的波浪以及两岸的林木一样,都没有想到眼前的潇洒才子就是一个以诗词为长江画像的丹青妙手。
万里长江所经之地的气候与地形地貌也差异巨大,或奇山巨岳,或一马平川,或茫茫湖泽。因此,大诗人李白笔下的长江也是姿态各异,时而开阔平静,时而劈山出峡,一路浩荡东去,汹涌澎湃,直到最后破陆入海。李白的诗篇,犹如一幅宏大的水墨长卷,千姿百态的长江被他以不同的笔墨展示出来。
《渡荆门送别》可算是他出川收获的第一篇名作。诗人在巴蜀深山见惯了长江于峡谷间奔突的身姿,第一次看见江流突破万重峡壁,奔向一望无际的广袤荒原,延绵不断的崇山峻岭被它抛向身后。遥望远天,秋风万里,“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并非年轻的诗人限于阅历第一次目睹这种气势,而是世上只有长江才能演绎出这样让人震撼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