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品味艺术 > 正文

恽寿平“清”的书画思想及审美表现形态

作者:Cherry    2021-01-28 13:58     来源: 未知     
文章摘要
清字在《南田画跋》中频频出现,不知凡几,若:清歌清夜清宕清游清思清话清韵清晖清远清润清爽清妍清泠清音清逸清泪清夐清兴清越清澈清旷清籁清娱清矫清芬清之字眼,散落于其

  “清”字在《南田画跋》中频频出现,不知凡几,若:“清歌”“清夜”“清宕”“清游”“清思”“清话”“清韵”“清晖”“清远”“清润”“清爽”“清妍”“清泠”“清音”“清逸”“清泪”“清夐”“清兴”“清越”“清澈”“清旷”“清籁”“清娱”“清矫”“清芬”……“清”之字眼,散落于其书画跋语间,鉴赏采撷之余,亦引发笔者思索。本文试由《南田画跋》为引,探寻恽寿平“清”的书画思想内涵与审美表现形态,并以此窥其“不循畦径,气概成章”的超越境界与“清如水碧,洁如霜露”的清逸格调。

  一 “洗尽尘滓,脱俗皎洁”的清逸心灵

  徐复观在他的著作《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写道:“赵松雪的成就,在他的心灵上,是得力于一个‘清’字;由心灵之清,而把握到自然世界的清,这便形成他作品之清。”其实不止于赵孟頫,颜真卿、杨凝式、李建中、林逋、倪云林……这些书画艺术家正是因其心灵之“清”而具有了超越尘俗的人格,胸次洒脱,故落笔没有一点尘俗之气,从而创作出品格“清灵”、具有“清”的超越性格调的艺术作品。

  由此可知,“清”的艺术心灵,是认识和把握世界之“清”的主观条件;而只有对客观世界的、自然外在的“清”有所感悟与体察,方可于绘画作品中把握与呈现。在恽寿平看来:“方方壶蝉蜕世外,故其笔多诡岸而洁清,殊有侧目愁胡,科头箕踞态。因念皇皇鹿鹿,终日踆踆马走中,而欲证乎静域者,所谓下士闻道如苍蝇声耳。”

  方从义正是因为有了“蝉脱世外”、脱俗尘滓的清逸心灵,他才能够把握到世界之“清”,继而反映到作品上,笔法奇谲不凡、清爽高洁,绘画自然一番高格天趣。而那些“终日踆踆马走中”,彷徨忙碌、无暇自顾,缺乏“清”“静”心灵的人,就如同天性禀赋低劣的“下士”闻道,“如苍蝇声耳”,无法有所觉悟,更无从表现在“笔墨之外,别有一种灵气氤氲纸上”的画境。

  此外,更有甚者:“思致清宕,正不必西溪、南岳之颠涯,方称幽绝耳。”如果心灵能达到“清爽畅快、飘逸洒脱”的状态与境界,那么不必非要到西溪、南岳那样遥远的颠涯绝境之地,同样也可以获得和把握到“清幽绝丽”的景致。

  恽寿平极为仰慕推重倪瓒的绘画:他的绘画仿佛是一个遗世独立的存在,停留在一片由简至洁、孤而洁、高自洁的洁净世界之中:沙洲矗立几棵枯树,永恒地清瘦、孤寂;远山,辽远而缥缈,人迹罕至;亭榭楼阁,结构简单,落拓衰微,清远萧疏。这种看似“简洁”的构图引得无数人效仿,恽寿平对此评价:“云林画天真淡简,一木一石,自有千岩万壑之趣。今人遂以一木一石书云林,几失云林矣。”因为他深知:“画之简贵”的形态与“淡然天真”的境界是倪瓒“独踪高轨”清逸心灵的自然抒发,此为“天机”“天趣”。书画家唯当以“清”的艺术心灵去探求“清远”意境之自然生发,若徒以一木一石刻意效法,从目的或手段层面减少画面构成,则无异于“东施效颦”,只能失节匍匐于古人罢了。

  以上我们区别了“清”与“非清”的艺术心灵对自然把握与表现的差异,那么这种“清逸”的艺术心灵究竟是一种什么状态和体悟呢?恽寿平虽未明确指出,但在画跋中却描绘的淋漓尽致、清晰明朗:“故荡以孤弦,和以太羹,憩于阆风之上,泳于泬寥之野,斯可想其神趣也。居于昆仑之巅的阆风之上,徜徉在清朗空旷之所,和以上古琴弦,食太羹之味。”“如身在万山中,闻猿啼豹嗥,松风溅瀑之声。恍若尘区之外,别有一世界。灵境奔会,使人神襟湛然,游赏无穷。不出案乘间。而得清晖澹忘之娱。”

分享到:
Copyright 2014-2020 BASHALADY.COM 版权所有   网站首页 |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 赣ICP备12004972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