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品18.5万件 年入馆观众超200万人次
如果把时间回拨到十几年前,在广州文明路的粤博旧馆里,对人说不久之后,这座博物馆一年会迎来超过200万人次的观众,恐怕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这是天方夜谭。然而这个数字在今天看来,已是一个轻松跨越的“小目标”。
对于博物馆而言,“第一品牌”就是藏品和展览。粤博经过几代博物馆人扎实工作、广征博纳,以调查发掘、有关部门调拨移交、上级拨款征购等多种渠道,藏品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还得到各界人士的慷慨捐赠,如国内外著名收藏家商承祚、蔡语邨、吴南生、简又文、梁弈嵩、艾地文等捐出大批品质极高的珍品,品类涵括书画、瓷器、丝织品、墨砚、钱币、珐琅等。据馆方提供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广东省博物馆藏品总数达18.5万件/套,其中古代书画和陶瓷两类传世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在全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外销艺术品、出水文物、潮州木雕、端砚等岭南特色文物的收藏和展示是粤博的优势和特色;此外还有其他类型文物及珍贵图书资料11万余册。
这当中,有许多赫赫有名、公众知名度很高的镇馆之宝:信宜铜盉是典型的西周酒器,也是西周晚期王权衰落、社会大变革的物质体现;南宋陈容《墨龙图轴》以水墨大写意表现独龙于云雾中腾驾,尽显宋画精神;元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卷是研究作者早年书风的珍贵作品;明颜宗《湖山平远图》卷为广东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元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瓶底部的青花“又”字款为第一次发现;北宋庆历八年木雕罗汉像出自韶关南华寺,为岭南宋代木雕代表作……
馆方相关负责人介绍,馆里的文物保护工作立足于濒海的区位优势和湿热的地理特色,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各类相关文物藏品的保护修复和科学研究,承担了“南海Ι号”“南澳Ι号”等重大水下考古发掘的出水文物保护工作,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水平在国内博物馆界处于领先地位。
3月,《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大系》丛书首卷《杂项——铜胎珐琅器与外销银器》正式发行。铜胎珐琅和外销银器属于中外工艺技术融合的一体两面,弥补了过往学术研究的空白,解锁海洋贸易时代科技传播的奥秘,呈现出一段未曾记载于任何史书、波澜壮阔的交流史。馆方透露,这套丛书包括杂项卷、书画卷、陶瓷卷、矿物宝玉石卷等14个系列共16本,内容涵盖馆藏文物、自然标本和古籍等各大品类。这实际是面向公众,亮出了粤博的“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