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大众最喜欢的作家,海明威的排名应该会很靠前。虽已辞世半个多世纪,但海明威的作品至今仍常常占据畅销书榜单。海明威为何如此受欢迎?或者说,人们究竟喜爱他什么?
读者第一个不假思索的答案当然是他的作品。海明威是人们能脱口而出其作品名字的极少数作家之一。仅此,就说明了其作品的魅力。可是如果从喜欢一个人的角度,这个答案又明显单薄。因为人们对海明威的兴趣,早已远远超出了其作品。斯科特·唐纳森为其写的传记中就指出,在海明威60年多一点的生命的后半程,他一直是一位声名远扬的名人。“人们知道他是谁,知道他的绰号,而且知道他长什么样子。尽管已经知道这么多了,但他们还应该知道得更多”。
正因此,《作家海明威的生活剪贴簿:来自肯尼迪总统图书馆的权威收藏》一书,才凸显出独特价值。该书收录了近400张海明威生活各个阶段的罕见照片,还有100多封他写给家人、朋友、编辑、出版商的信件,其中许多照片和信件从未出版过。这些照片和信件,均来自肯尼迪总统图书馆海明威馆,而该馆则是全球最全面、综合性最高的海明威档案馆,收藏有海明威的11000多张私人照片,以及90%以上的手稿。
就研究专著而言,《作家海明威的生活剪贴簿》似乎并没有太多超人之处。但凭借许多第一次公开的照片和信件,它无疑进一步丰富了人们对海明威的理解和认识:他有“硬汉”柔情,例如晚年在罗切斯特治疗期间,海明威不顾自己正在恶化的身体,特意拿出时间给一名正在遭受病毒性心脏病折磨的九岁男孩写了一封真挚、动人的信,毫无虚饰地流露出柔软、诚挚、善良;他也不乏有暴躁、粗野、不讲理的一面,对妻子、朋友,海明威曾多次做出伤害,多年后也毫无悔意且拐弯抹角地托辞掩饰。
某种程度上,尤其在现实生活中,海明威的个性未必如其作品那样广受喜爱。他的性格是多方面的,正如本书作者迈克尔·卡塔基斯在书中所言,他是“一个忠诚的挚友,一个对孩子满心宠爱的父亲,一个对亲人关怀备至的兄长、儿子,以及一个好胜心切、嫉妒成性、偶尔冷酷的男人”。对于这种勾勒,我其实比较怀疑。这些词汇触及了海明威形象的某个片段,却仍然不足以完整地勾画这个人。实际上,试图真正、全面、彻底地了解海明威是不可能的。如果真能那样的话,海明威一定会在大众心目中严重失分——大众喜欢的并不是现实中的海明威,而是他作品中的“海明威”。他在作品中构建了远非人人可以身至但却在心中无限向往的形象和生活。
提起海明威,这样几个词应该会立刻跳出来:自由、不羁、冒险、强壮、斗牛、钓鱼、打猎,时而文雅绅士,时而暴躁粗野。1918年,海明威还不到19岁,为了观察第一次世界大战,他不顾父亲的反对辞去记者职位,加入美国红十字会去往意大利。他参与一战的时间并不长,因为仅一个多月他就负了重伤。可这段经历却在他写作生涯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7年至1938年,他又以战地记者身份置身西班牙内战前线。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他立刻将自己的游艇改装成巡逻艇,为的是侦察德国潜艇。有资料还说,海明威1941年还被招募为克格勃,代号“阿尔戈”。可惜他缺乏间谍天分,没有获得任何有价值的情报。1944年,他作为随军记者跟随美军第四步兵师挺进巴黎。
除了战场上冒险,海明威还热衷于打猎、钓鱼、斗牛、拳击。他数次前往非洲打猎。1923年他第一次去西班牙潘普洛纳观看斗牛,就立即狂热地喜欢上了这项运动。他的拳击战绩,尚未看到什么重量级的挑战,不过他的几位作家朋友倒是领教过他的拳头。
虽然并不能简单地将现实与作品画等号,但一定程度上,海明威的作品的确反映了其个人经历。而每一段重要经历,也都产生了堪称经典的作品。海明威的好友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很早就发现:为写每一本“宏大的书”,他都需要一个新女人。这个规律,完全适用于海明威的前三任妻子。对他的第四任妻子,海明威没有创造出非常相似的人物,但是在《大双心河》《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的雪》《老人与海》中,却能找到他自己的影子。约翰·斯坦贝格对此看得非常清楚:“他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个理想的自我形象,并努力按照这个形象去生活。”